2014年7月18日 星期五

新媒體真的是這樣搞的嗎?

source:http://big5.s1979.com/site/www.s1979.com/media/20140224/24114702724.shtml

案例一
上個月很多媒體同業在FB上分享,美聯社從7月起開始使用新創公司Automated Insights的文章撰寫軟體,處理許多財經記者賴以為生的美國企業財報報導,FB上的回應,有些記者朋友開玩笑的說要失業了。


案例二
這段日子以來,在台灣做網站的朋友都注意到了Gigacircle的快速竄起,Alexa台灣排名,Gigacircle短短2個月打敗了Youtube(Youtube!!!)成為台灣的第七名,他放式的以獎金制度開放所有人寫稿,獎勵寫手自己推廣自己的文章,每千次的點擊就有2~4美金不等的收入,每個寫手按照等級不同,獎金給法也不同,這種類似台灣老鼠會的商業模式,顯然在這個階段是獲取了巨大的成功,打敗了過去其他的內容農場,甚至引起中國大陸的科技博客的注意,還討論以Gigacircle的模式進軍大陸可以獲得更大的成功,台灣的內容網站同業除了私下的議論以外,很大部分是擔憂,擔心真正做內容的公司受到衝擊。

案例三
我超喜歡暑假,暑假就會有實習生,我最喜歡從實習生口中去探詢對我們公司及同業產品的看法,歸納幾點:(1)看新聞都是從雅虎新聞看,但是,從沒注意過雅虎的新聞其實是來自於其他新聞媒體,使用介面也就很習慣雅虎的UI(2)因為很多朋友都在FB分享ETtoday的內容,因此,覺得ETtoday的內容很豐富,而且也覺得各新聞網站最信任的是ETtoday。(很多養了幾百位記者的競頻可能會很懊惱)

案例四
蘋果日報即時開始改寫Gigacircle的內容,其中不乏是醫療健康相關的內容,其中『心肌梗塞發作時,把握黃金10秒字救這則蘋果改寫Gigacircle的新聞,引起我朋友在FB的不滿,因為醫生已經證實這個內容是錯的,也就是說從Gigacircle到蘋果日報即時新聞的熱傳,已經不知道多少網友很認真看了,甚至還信了。

以上四個案例,我的想法是:

新媒體不只是做個網站、APP,還要有『新媒體精神』:

(1)多元化且開放性的內容和觀點,不再受限於寫作的格式,只要有人看得懂,有共鳴;每個事件也可以多種聲音跟觀點。

(2)重分享互動,手機已是生活絕對必需品越來越個人化時,內容跟用戶互動跟分享是必要且關鍵。

(3)願意快速的試錯,都在摸著石頭過河,任何事情都不可能十全十美才推出,這樣市場早就過去了,快速的上架嘗試,不好趕緊做修正,對外公開承認錯誤也能獲得諒解。


但是,縱然在網路世界中,沒有流量就沒有影響力,『誠信』永遠都是重要的,不能因為流量就開始拋下身為媒體最基本的查證,去做會影響網友健康的抄襲,或是惡意去做攻擊某人的內容,因為,有流量不代表有價值。

忘了,最重要的是新媒體一定要對新事物保有熱情跟好奇!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